攜手織“海絲” 繪就新藍圖——東南沿海省區迎來新一輪對外開放機遇
      新華社海口10月4日電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偉大構想已提出一年時間。我國東南沿海各省區牢牢抓住這一重要機遇,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促進地區間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拓寬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廣度,勾畫出一幅全方位對外開放的藍圖。
      歷史遺存成為“走出去”的契機
      具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的南音,在宋元時期隨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盛行,傳播至東南亞甚至歐美。
      時至今日,香港乃至東南亞地區仍能覓到通曉南音的華裔。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遺存,南音於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的符號,不光在人們心中留下烙印,更成為當代人“走出去”的契機。一批中國文化精品如粵劇、陶瓷、民樂等成功打入東南亞文化市場,受到當地百姓青睞。
      福建泉州德化是中國陶瓷文化發祥地之一,從宋代開始,德化陶瓷大量外銷東南亞、中東地區,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輸出產品。今天的德化仍然是中國重要的陶瓷工藝品生產和出口基地,陶瓷產品遠銷180多個國家和地區。
      “海上絲綢之路曾讓中國陶瓷走向世界,輝煌不能只停留在文化遺址上,我們當地的企業家更是要找準國際市場需求,讓更多今日的陶瓷走向國際市場。”福建泉州順美集團公司總經理鄭鵬飛說。
      歷史文化引領經貿發展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省區的共識。泉州市依托獨特的地理和文化優勢,正努力打造“海絲”先行區。這個市將推出一系列經貿、金融、服務領域的優惠舉措,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
      跨區域合作為“新絲路”建設提供支撐
      第11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個月落下帷幕。作為中國與東盟全方位交流的重要平臺,它不光是雙方經貿的助推器,更重要的是它已經成為中國-東盟友好合作的象徵。
      在博覽會期間,廣西欽州港與馬來西亞關丹港、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締結國際姐妹港;來自中國、東盟10國、印度等12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在南寧提出關於攜手共建中國—新加坡經濟走廊的“南寧共識”。廣西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把面向東盟的“橋頭堡”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鼓勵和平對話,促進互利共贏是這種跨區域合作機制的精髓。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開啟,更多領域、更加多元、更加深入的跨區域合作大平臺正逐個搭建,進一步增強中國經濟的對外輻射力和影響力。
      不光在經濟領域,在文化領域,東南沿海省份與相關國家的互動交流日益密切。福建省借助2014年“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著力打造海洋文化品牌,舉辦“第四屆南洋文化節”、“友好之船”、“福建省東盟政府官員培訓班”等活動。
      一些東南亞國家的青年幹部特別希望學習中國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經驗,他們來到設在廣西南寧的東盟青年幹部高級研修班,參加中國改革開放政策和中國傳統文化等各方面的專題講座。
      “中國溯古通今,通過凸顯‘絲綢’自身的特質和其歷史文化屬性,彰顯中華民族的戰略文化傳承,隱喻中國將致力於以柔性的力量、以平和的身段、以互利共贏的方式來實現自身的戰略利益訴求。”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說。
      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正在形成
      從參與國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到建設參與國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和“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在“新絲路”建設中的積極作為,正是沿海各省區市厚積薄發的縮影。
      港口貿易的相關政策層出不窮。廣西將北海港、欽州港、防城港三港有機整合,度過了全球航運低迷的“寒冬”。海南正策劃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建設區域性樞紐港口,推動中國-東盟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建設。
      構建面向“海絲”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促進地區間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建立更加開放的雙向投資服務機制……在不斷提升硬件標準的同時,東南沿海各省區也在苦練“內功”,全面拓寬對外開放合作格局。
      “海上互聯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機制以及海洋經濟合作等途徑,不僅造福中國與東盟,而且能夠輻射南亞、中東和歐洲等各大經濟板塊。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將讓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實現質的飛躍。”吳士存說。(執筆記者:夏冠男,參與採寫:孟昭麗、程群、葉前)  (原標題:東南沿海省區迎來新一輪對外開放機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p05bpvsu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